穴窑是洞状的窑,一个不断变化的圣物置放地,它既是墓冢又是子宫。它亦是一个蛹,一个形变发生之地,它既神圣又世俗,既是野兽,又是工具。——史蒂芬·克莱顿,2022
史蒂芬·克莱顿在赛迪HQ画廊呈现的最新展览围绕一组新的陶瓷物件。死亡、哀恸和重生的概念通过物质的演变和历史的参考传达。这些陶瓷器具采用了古代日本的烧制技术,让人想起侘茶道、现代军械及用于葬礼的圣物,例如泪棺,一种发现于古罗马坟墓的陶土或玻璃小瓶,曾被认为用来存放哀悼者的眼泪。
展览围绕“虚空”(vanitas)的概念展开,它象征性地表达了生命的转瞬即逝。四件集合艺术作品名为“地雷、炸弹和灵魂”,由小型陶瓷容器组成,放置在由激光切割制作的铝制桌面上。这些容器在穴窑中烧制超过六十小时,随后从大量的灰烬和煤渣中挖出,宛若经历了一种神秘锻造和考古复原的过程。
窑炉以这种方式,成为了一个毁灭,监禁和重生的场所。其产物有着不同程度的圆锥体和近球体形状,让人想起16世纪的日本陶器及相关的茶道仪式。侘的仪式传达了虚空的情绪:石器“茶具”简朴实用,充满断舍离的理念和深切的惆怅(侘意为“孤独”)。这种双重的情绪能在其他文化时刻和环境中找到对应,包括与日本茶道巅峰同时代的玄学派诗歌,如约翰·邓恩的《特维克纳姆花园》(“带着水晶小药瓶来吧,爱人们,来吧,/带走我的泪,那是爱之酒”)。
器物的形状亦似地雷和手榴弹,这一隐喻回溯了一段奇特的历史,陶器以作为茶道器具闻名,在二战期间却被用于军械制造。克莱顿引入了其他“插值”,既增强又质疑了其物件的考古真实性。例如将长石颗粒加至粘土坯体,以产生一种信乐烧陶器特有的“蟹の目”(蟹眼)效果(来自商业采购的月长石,用于“另类”和“神秘”市场)。
在克雷登的装置中,哀悼和死亡与地质演变和炼金术的概念结合在一起。这两个双生的元素好比尼采神话观里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对立,或又如尼采的《偶像的黄昏》里文化滞后的主题:旧世界秩序的消亡预示着相应的重生。克雷登的作品既是隐喻性的容器,亦是字义上的容器,近似通过意义“生命周期”的文物。这些由激光切割的铝制展示单元本身在风格上是矛盾的。它们有着斜切面和曲拱门(基于茶道的图案),交替唤起了构成主义雕塑、后现代建筑的碎料和海岸瞭望塔的平面图。
两件壁挂式树脂合成面板如同削平的古董橡木,克雷登在此运用了“静止的生命”(still life)或“死亡的自然”(natura morta)的静物概念。蜈蚣和蟑螂以古铜色或深赭色的铸铜形式匆匆爬过“木板”表面。面板均来自艺术家在韩国加帕多的驻地,结合了东西方的艺术传统——虚空派绘画中似乎偶然出现的昆虫和日本妖怪或鬼怪画中的怪物大百足(蜈蚣)。活动祭坛的橡木色面板在这里取代了韩国和日本室内精美易碎的纸质屏风或拉门。昆虫亦同样表达了东方和西方的二元性:蜈蚣基于他在加帕多观察到的生物,而蟑螂则暗指他曾在伦敦南部一间阴暗公寓租住时遇到的虫害。
史蒂芬·克莱顿(b. 1969)曾就读切尔西艺术学院和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地雷、炸弹和灵魂》近期与艾伦·安吉尔的作品一起在巴斯霍本博物馆的“大黄蜂,冰雹,蟹眼,机场……(等)”中展出。重要展览包括:“由外向内”,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雷丁(2018);“快乐民族的群岛:耐力组”,公共行会空间,格拉斯哥(2017);“金枝”,赛迪HQ画廊,伦敦(2016);“模拟,方法,怪物,机器”,CAC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日内瓦(2015);“虚构的像素和古老的场景”,卑尔根美术馆,卑尔根(2015);“有罪的地球”,第一现场艺术空间,科尔切斯特(2012);“我的快乐……你的工作”,Salle de Bains,里昂(2011);“黄金时代”,慕尼黑美术馆,慕尼黑(2010)和“古老的场景和虚构的像素”,蛇形画廊,伦敦(2008)。2015年,他与马丁·克拉克在卑尔根美术馆策展了“知道它”;2007年,“奇怪的事件允许他们自己奢侈地发生”在卡姆登艺术中心展出。他的电影《网格&突刺》和《拟态系统》于2013年在英国电视四台Random Acts节目中播出。CAC日内瓦当代艺术中心和慕斯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了其大量专著。克莱顿对实验电子乐的探索已逾20年,曾加入乐队Add N to X、Jack too Jack、Long Meg及最近的ZK-snarks。
如需详细信息,请联系画廊 +44 (0)20 7493 8611 或 press@sadiecol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