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HQ画廊欣喜呈现波兰艺术家威廉·萨斯纳尔的个展,展示其创作于2021年至2023年间的绘画作品。一如萨斯纳尔的典型作风,这些作品没有统一的尺寸,亦没有统一的主题。然而,就作品的整体性而言,展览精准无误地定位了观众的位置,不仅在地理环境中,而且在数字技术、新闻周期和充斥着政治色彩的视觉媒体的媒介景观中。这些作品在外部景观和内部空间、个人肖像和刑侦档案照之间横跳,伴随无处不在的屏幕、行驶中的车辆和舒展绵延的高速公路,与人和信息的短暂性相抗衡。而从其广度看,若认为艺术家的凝视是含糊不清的,那这种观点则过于轻率。相反,我们必须考虑当代的矛盾状态, 这种状态通过对发生在更大运动和意义网络中的微小瞬间的描绘来实现和表达。在某种程度上,萨斯纳尔锲而不舍地发问,在视觉饱和的当下,绘画究竟是什么;在这里,绘画本身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当代不稳定、不安定和持续运动的状况。

这一点以多样的方式呈现。有时,不同比例的绘画故意拒绝“真实”描绘场景,并拥抱画家标记的主观性和反身的位置性。网状栅栏不自然地悬浮在水体前;链条沉重的物质感被渲染呈现,但它没有受各方的束缚,也没有在地面扎根,悬浮在半空中,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这是一种物理上的不可能,其感染力优于对现实的描述,令观众更接近对场景的感受,而不仅仅是场景的再现。在这里,作为情感互动平面的绘画表面与作为观察世界的框架表面之间的区别变得模糊。这就在观者和所描绘的场景之间引入了一种分离,然而,在此过程中,距离感和孤立感作为作品的主题得以突显。

对栅栏、边界和界线的描绘贯穿整个展览,主要体现在一组以洛杉矶为背景的画作中,延续了萨斯纳尔围绕他在洛杉矶工作室度过的时光而创作的一系列更为广泛的作品。毫无疑问,写着"LA IS NOT SAFE"(洛杉矶不安全)的涂鸦墙给人一种暴力和骚乱的暗示。而在他处,在另一幅描绘街头人际互动的现实主义作品中,一条连续的、交织缠绕蓝色油画线条,就像涂鸦一样,大幅遮挡了画面。两个人的争斗以一个人被另一个人征服在地面结束。抽象的介入带我们走出被动的观察者模式,破坏了纪实作品所谓"中立"凝视的可能性。

威廉·萨斯纳尔(b. 1972, 波兰塔尔努夫)曾于克拉科夫理工大学学习建筑(1992-1994),后于克拉科夫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994-1999)。萨斯纳尔的作品已在国际多次展出,近期的个展包括:“沥青之下”,Longlati 经纬艺术中心,上海(2023);“这般风景”,波兰犹太人历史博物馆,华沙(2021);赛迪HQ画廊,伦敦金利街(2020);“发动机”,凯诗泰夫斯美术馆,挪威耶夫纳克尔(2018);“睡眠”,赛迪HQ画廊,伦敦金利街(2018);“带我去另一边”,利斯莫尔城堡艺术空间,爱尔兰(2014);慕尼黑美术馆,德国(2012);白教堂画廊,伦敦(2011);K21当代艺术博物馆,德国杜塞尔多夫(2009);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西班牙(2009);“威廉·萨斯纳尔——抗争年代”,Zacheta国家艺术馆,华沙(2008);“矩阵”,伯克利艺术博物馆,加利福尼亚(2005)和苏黎世美术馆,瑞士(2003)。他曾参加2004年第26届圣保罗双年展,2004年入围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年度文森特奖五强。他与安卡·萨斯纳尔合作,编剧并导演了五部长篇电影,包括2022年2月在第72届柏林电影节首映的近作《我们没有迷路》(2022),以及前作《胡鲍》(2013)、《远观不错》(2011)、《辐射》(2010)和《猪倌》(2009)。萨斯纳尔在阿姆斯特丹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大型个展将于2024年3月30日开幕。

这一点贯穿整个展览。每幅画作均有着明确的创作意图,同时亦保留了空间来建立相关联的联系,从而引发对作品的非线性解读。我们看到了身处世界之中及从属这个世界意味着什么;看到了既是视觉景观的消费者又是视觉景观的生产者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应对自己在这种存在模式中的共谋行为。萨斯纳尔的画作并非矛盾地描绘世界,而是邀请我们思考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如需详细信息,请联系画廊+44 (0)20 7493 8611 或press@sadiecol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