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吉在赛迪HQ画廊的首次个展中,呈现了一系列新作及近作,横跨雕塑、装置、视频和表演等形式。人的身体既是雕塑的对象,又是一种浓缩的行动表达、一个持续的参照点。她的雕塑采用混凝土、沙浆和钢筋等基本材料,力图展现过去十年里反复出现在其作品中的理念——碎片的力量、“原始”与“再造”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人意识与大众城市体验之间的紧张态势。

于吉将她的作品描述为一道画廊内正在生成的景观,一系列物件和思考从客观到主观不等,分散排布。在一件全新的雕塑集合作品中,混凝土躯干以各种破碎的状态或坐或躺,犹如古代雕像的碎片。被砍断的肢体让人得以一窥构成其内部结构的钢筋部分,仿佛一个碎裂钢筋混凝土块。在一些地方,人体被一段段如蜡般的肥皂填充,成为了由不同铸造材料组成的混合体,既坚固又可溶。同样,人物也在现实主义(暗示从某些角度塑造的生命)和平滑、圆润的匿名表象之间摇摆。

于吉在其最近的作品中,探索了雕塑身体的熟悉性和奇特性。膝盖由树脂浇铸,刷上无数层烧焦的蜡,被遗弃在画廊的地板上,犹如深色的圆锥形土丘。《石肉—叠影No. 1 》(2018)源自艺术家工作室里的现场静坐写生,男模特在期间被要求测试身体的物理极限,于吉用泥塑再现其紧绷的躯干和蜷曲的四肢。最终的雕塑用混凝土和石膏呈现了叠加的大腿,由一条铁带捆绑在一起,置放在一张铁桌上。每个物件以髋关节和被剪掉的脚踝为末端,意指解剖模型或“废弃品”。而将身体的各部分捆绑在一起以弥补各自的残缺,则赋予雕塑一种强烈的情感震撼:脆弱与韧性的融合。

于吉的混凝土雕塑的骨架由扭曲的钢铁构成,或隐藏,或暴露,与悬挂在画廊天花板上的三根木制“柱子”遥相呼应。细长的枝状柱子颠覆了现实柱子的功能,相反,它们代表了悬浮的“空间线”。每一根都被雕刻成扭曲的螺旋图案。然而,铁质手铐的出现引入了一种不和谐的音调,用约束或束缚的潜台词来对抗失重和装饰性的外观。

在这方面,于吉的作品保持了微妙且持续的肉体真实性,甚至在其更为抽象或建筑的化身中亦是如此。在两幅不锈钢板丝网版画中,她用自己在真实景观中表演的图像抵消了她大型雕塑“景观”的城市联系。例如,森林地表的画面,树干的剪影呼应了悬挂于画廊的“柱子”。在这些作品中,于吉在灌木丛的映衬下出现,创造了一种她在场于空间的不可磨灭的印象。同时,观者身体的存在被印有图像的圆柱形不锈钢制支撑物所强调。图像被纳入一个独立式的建筑形式,该形式也在其范围内劝诱着我们。

穿过展览,视频《无视阴影》由两场表演期间的录像剪辑而成,分别为2017年于金边萨萨艺术项目呈现的一场名为“半皮半肉”的表演和阅读活动,以及20214月于上海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发起的为期六天的表演《即兴判断 II》。在后者的表演中,她在美术馆空间内建立了一个临时工作室,一个出现反复和仪式化行为的场所,在邀请的同时又在抵制观阅关系,以暗示舞台的“框架现实”和与世隔绝的空间。正如于吉更为广泛的实践,压缩在表演中的是个性、时间、限制和自由的理念。这些情感和概念的共鸣与她对材料的使用密不可分。她观察到:“我使用的材料……通常被归类为无价值。对我而言,那些被忽视或可能被丢弃的事物包含了丰富的亲密性和情感。这是我大部分作品的基础。”

展览恰逢于吉的第一本书《荒弃的泥土》的发行,该书为2021年于伦敦奇森黑尔艺术空间呈现的同名展览而作。本书以中英双语出版,由Polly Staple、颜峻、邓祖儿(Jo-ey Tang)和Ellen Greig共同撰稿,深入探讨艺术家迄今为止的创作实践。

于吉(b. 1985,上海)于2011年获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 她的作品已在国际广泛展出,近期个展包括:“荒弃的泥土”,奇森黑尔艺术空间,伦敦(2021); “于吉:即兴判断II”,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陈合作项目,上海(2021);“Forager”,铜仁路联合公寓,四方美术馆支持,上海(2020);“她山之石”,露台计划,上海(2020);“黑山”,北京公社(2016);“采硫日记——北投”,台北安卓艺术(2016);“念念不忘”,北京C-空间(2014)。当下及近期群展包括:ATP第十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QAGOMA美术馆|现代艺术画廊,布里斯班(2021);“软水硬石”,第5届纽约新美术馆三年展,新美术馆,纽约(2021);“无体03”,罗马Basement空间,罗马(2021);“被打断的饭局”,昊美术馆,上海(2020);“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2019)。2017年,于吉入围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

如需详细信息,请联系画廊 +44 (0)20 7493 8611 或 press@sadiecol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