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85》是10位中国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他们的作品探讨中国的文化变迁——历史过往、当今现实和未来展望——当然也远远超越了这些社会和地域界限。这次展览的标题引用了作家刘慈欣的小说“中国2185”,这是他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成的“批判性乌托邦”科幻小说。但这部在中国社会政治改革最为迅猛的年代创作的作品,至今仍然没有得以出版,只是在互联网上传播阅读。这次展览巧妙地利用了“批判性开放”,这是中国科幻小说早期使用和倡导的方法。它不仅昭示着意义远大的未来,也同时形成对过往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批判性愿景。
由王宗孚(Victor Wang)策划,《中国2185》汇集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语汇——它以跨媒介艺术作品,瓦解并复杂化了往往牵强附会于所谓中国“现代化”的大一统视觉形式和国家美学的根基。这次展览汇集了全新的、现有的及其现场委约作品,均为新生代艺术家的杰作。包括大型装置、录像和新媒体作品、现场绘画和气动雕塑等展览以科幻小说的文学模式 (通常作为政治和个人问题的镜像)作为切入点,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组织结构及其快速发展的生产现状。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畅想了2185年的中国。这个故事打开并整合了过往历史、现实存在和未来设想,以期对现实进行批判,同时也对未来主张持怀疑态度。隐含在这个幻想的未来之中的,是对数字信息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传统与“进步”、性别平等和后人文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的预见。
这次展览表现了所有这些主题,成为刘慈欣科幻小说寓言性的扩展引申。例如,陆杨的作品“意志最终拍摄的力量” (2016年),是艺术家过往作品的艺术集成,以数码影像呈现了她的头脑转化为大型气动雕塑装置,把数字化制作的头像从荧幕转移到了现实。在“职业” (2017年) 中,徐渠运用了在业内工作的朋友所提供的108个二手警用摄像机,制作了一个类似于佛教徒佛珠手串的装置。陈哲的作品“可承受的”(2007-2010)和“蜜蜂”(2010-1012)利用大量的文字和摄影图片, 以记录片形式展现了中国青少年的日常生活空间,以及精神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次展览还展出了于吉、孙逊, 张如怡等艺术家的新作。
《中国2185》展览包含了三个层次的概念,这是基于对中国艺术史及其同时代的认识而构建的:首先是对艺术史的过去和现在的同步探索和和经典化;其次,正如王德威教授和其他诸如宋明炜等人所探讨的,,自新世纪起,(科幻)小说就被知识分子作为探讨当下、重塑历史的一个重要载体;第三,新生代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超越了曾经被认为是物质、历史和地域的极限,其分化得到了认可。
《中国2185》参展的艺术家包括:陆杨(1984年生,中国上海),陈天灼(1985年生,在中国北京居住和工作),于吉(1985年生,在上海居住和工作),张如怡(1985年生,上海),孙逊(1980年生,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娜布其(1984年生,中国内蒙古),陈哲(1989年生,中国北京),徐渠(1978年生,中国江苏),唐狄鑫(1982年生,中国杭州),陆平原,(1984年生,中国浙江省)。
如需更多资讯,请与美术馆联系:+44 (0)20 7493 8611 或者 press@sadiecoles.com